綠元-碳盤查數位軟體實務班(3/13開課)
為協助上市櫃公司符合IFRS永續揭露準則,證交所正式發布「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參考指引及常見問答集」,作為企業執行溫室氣體盤查時的參考資料。 證交所表示,根據IFRS S2「氣候相關揭露」的要求,企業須揭露溫室氣體排放資訊,因此本指引主要依據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(GHG Protocol)企業準則」及「GHG Protocol範疇3計算指引」編寫,並著重於範疇3的盤查方法,協助企業完整掌握相關排放數據。 指引內容涵蓋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的基本原則,如排放源識別、數據整合及基準年設定等,並詳細說明15類範疇3排放來源的計算方法,包括供應鏈排放、產品使用階段排放、員工通勤及商務旅行等。 此外,文件亦對比GHG Protocol與ISO 14064-1在範疇3分類上的差異,並提供IFRS S2應用指引,以提升企業資訊揭露的準確性與透明度。 由於範疇3盤查涉及企業價值鏈相關活動,與企業所屬產業、營運模式及所在地區息息相關,企業須依據自身業務特性及資源配置情況,調整盤查策略。 同時,證交所亦發布「範疇3常見問答集」,內容涵蓋盤查流程、邊界設定、數據蒐集與計算方法等,並針對敏感資訊處理及數據不足的應對措施提供建議。 問答集彙整的問題來自證交所在2024年舉辦的溫室氣體盤查實作工作坊,以及上市櫃公司實務交流的意見反饋,並透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企業在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時所遇到的挑戰,提供具體解決方案,協助企業順利推動範疇3盤查作業。 資料來源:證交所發布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參考指引及常見問答集 - 證券 - 工商時報 指引檔案:03市櫃公司範疇3溫室氣體盤查指引說明 資料來源 證交所
總統賴清德將於明日主持第三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。據悉,會中將宣布台灣2032年與2035年的新減碳目標,並由六大部門提出共計二十項減碳行動計畫。知情人士今日(22日)透露,此次會議將涵蓋能源、製造業、住商建築、運輸、農業及環境等領域,全面檢討相關策略,以具體行動展現總統應對氣候變遷的決心,朝國家永續發展及2050淨零轉型目標邁進,同時與國際趨勢接軌,展現台灣與全球同步的決心與能力。 據了解,此次「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」將包括三項報告:首先,環境部將針對「第二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辦理情形」進行說明;其次,環境部將報告有關「設定積極減碳新目標」的進展;最後,國發會、經濟部、內政部、交通部、農業部及環境部等六大部會,將依序就「減碳行動計畫」的推動成果進行匯報。 資料來源:氣候變遷委員會明3度登場!賴清德將提減碳新目標、20項旗艦計畫 清德明將提出台灣2032、2035年減碳新目標(圖/翻攝自總統府官網)
為持續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管理與追蹤,環境部於2025年1月9日發布公告草案,擬擴大需要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登錄的對象,並依據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中的盤查登錄與分級管理規範,針對特定行業要求進行盤查登錄,但無須進行查驗。環境部廣邀社會各界提供意見,促進政策完善。 草案中新增的規範包括將高耗電、高使用化石燃料的服務業、運輸業、醫療機構、大專院校,以及部分中小型製造業等納入管制範疇,目的是提升各行業對能源使用及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掌控能力,為後續制定減碳策略奠定基礎。公告的適用對象涵蓋以下條件的事業單位: 單一場地年排放量達5,000公噸CO2e以上,或全公司年排放量達10,000公噸CO2e以上的資訊服務業、百貨公司、購物中心、量販店業、鐵路及捷運運輸業、大專院校; 年排放量超過5,000公噸CO2e的旅館業; 直營或特約門市總數超過100家的電信業、連鎖便利商店、超市; 擁有營運車輛200輛以上的公共汽車、遊覽車及貨運業; 單一場地排放量接近10,000公噸CO2e的中小型製造業等。 預計新增盤查對象將包含約500家企業,這些單位需自2026年起,每年4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的排放量盤查登錄。其中,大多數事業需由總公司統一辦理盤查,包括其子公司、分店或加盟單位,但製造業、旅館業與醫院則可獨立登錄。 資料來源:環境部預告「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」草案-環境部新聞專區|環境部
環境部將於本月30日公布2030年的減碳新目標,並計畫擴大碳盤查的適用範圍。環境部長彭啟明近日透露,新的減碳目標將超過24%,變動幅度約在1%上下,並表示這個目標應能平衡「各界可接受」與「希望更進一步」的期待。 同時,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也指出,第三階段的碳盤查對象將擴大至高耗能產業,包括百貨業、量販業、電信業、軌道運輸業、大型醫院及學校等單位。這些對象將被要求提交碳排放數據,但暫無需經由第三方查驗機構驗證,也尚未納入碳費徵收範疇。 台灣在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中設定了長期目標,力求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。為實現此目標,環境部依據該法規,制定了以五年為一階段的溫室氣體減量管制計劃。 根據階段性管制目標,第一期(2016年至2020年)計劃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的基準年減少2%;第二期(2021年至2025年)目標則為較基準年減少10%。 資料來源:2030減碳新目標揭曉 擴大碳盤查 - 日報 - 工商時報
台電表示,今年的小額綠電專案針對不同用戶的用電時段(全日型與日間型)、需求量(1萬、10萬及20萬度)及合約年期(1年及5年),設計了兩大類產品,共12種選擇。根據決標結果,參與企業多集中在雙北地區,比例超過50%;產業分佈上,製造業得標比例最高,約占45%,其餘為不動產經營及金融保險等行業。 此外,台電今年首次允許企業總公司投標小額綠電,並將購買的綠電分配至旗下分支機構使用,此次有超過30家總公司參與,預計能協助上百家連鎖門市取得綠電。台電強調,將持續推動國內綠電市場的活化,滿足企業對綠電的需求,協助台灣企業符合國際供應鏈標準,並落實ESG永續發展目標。 資料來源:台電小額綠電決標 71家企業買逾900萬度綠電 較去年增近5成
企業在營運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需進行盤查,這即所謂的碳盤查。 環境部目前要求特定行業的500多家工廠執行碳盤查,但監察院認為,碳盤查與揭露是企業減碳的基本能力,因此建議環境部加速擴大碳盤查的適用範圍,並優先將高用電行業納入。環境部表示,未來將考量用電所產生的間接排放,計劃將百貨、倉儲、軌道運輸、大學和大型醫院等行業納入範疇,但具體實施時間尚未確定。 碳排放來源可分為直接與間接排放,前者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,後者則源於用電。早在2017年,環境部已將發電業、鋼鐵業、石油煉製業、水泥業、半導體業、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,以及年直接排放量達2.5萬公噸以上的企業列為碳盤查對象。 去年,環境部進一步擴大範圍,將年直接與間接排放總量達2.5萬公噸的製造業納入。目前涵蓋範圍已包括高耗能產業。根據統計,去年共有553家廠商列入碳盤查名單。 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,許多用電大戶如大型連鎖超市、電信業及交通運輸業尚無碳盤查義務,導致政府難以掌握這些行業的排放變化,更遑論設定具體減碳目標與策略。因此,環境部應依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擴大碳盤查範圍,將高用電服務業、電信業及交通業優先納入,以加速推動節能減碳相關工作。 新聞來源:碳盤查擬擴大 優先納用電大戶 - 生活新聞 - 中國時報
從2025年起,台灣將開始對高排碳企業徵收碳費,並於10月7日的第六次碳費審議委員會中敲定相關定價方案。碳費將以每噸300元起徵,並採用階梯式調整機制,未來逐步提高至每噸1200元至1800元,以達到與全球碳定價的接軌目標。 環境部同時公布了首批可能面臨碳費課徵的512家企業名單,排名前十的高排碳企業包括台電、台塑化、中鋼、台積電、麥寮汽電、中龍鋼鐵、台化、台塑、和平電廠以及台灣中油。接續排名前二十的企業則有南亞塑膠、長春石化、亞泥、森罷電力、華亞汽電、星元電力、星能電力、國光電力、友達光電及大連化工等。 資料及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1569304 ESG浪潮襲來 企業轉型要早 ESG投資要聚焦三大策略 - CSR@天下